年轻的碳路者:如何去爱这个世界 | 碳路者故事

2024-05-17 11:48: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年轻的碳路者:如何去爱这个世界 | 碳路者故事她做了一个比喻——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你开始丢石子,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涟漪。随后,很多人开始一起丢,而且丢的石头越来越大,就会形成浪潮。她希望自己是那个丢小石子的人,不断地丢,不要停下。

  深圳蛇口,在一栋上世纪末的老建筑里,雷雨霫置下了自己的“小窝”。这家叫做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的工作室里,壁灯来自废弃金属片,地板取自一间废弃的瑜伽教室,室内装潢从家具、地毯、装饰画再到展示柜里的每一处材料皆由垃圾再造——主人似乎在用一切的细节,彰显公司的价值观。

  这是一家主做可持续材料开发与场景应用方案的咨询顾问公司。雷雨霫和同事们主要的工作,是为各类企业量身定制材料解决方案——在日新月异的可持续的材料中,寻找各种创意与模式,来帮助企业从产品到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用100%废弃的塑料再造钢琴,用菌丝材料加上回收纸、大豆油墨制作产品包装,用土豆皮等制成的土豆纸代替汉堡纸,用小麦秸秆制作的材料代替木头做家具……

  与此同时,在福州,吴栩颖正带着一群孩子,在旧衣回收工厂调查旧衣的价值高低与去向,探寻“一件T恤的碳足迹”。2015年,吴栩颖和小伙伴们一起创立了这家“右满舵”教育机构,通过各种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接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埃森哲前不久对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成长型市场的1200家大型企业高管调研发现,9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和未饱和市场正是掘金之地。进入这两个领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良性的收益模式——它兼顾企业增长和地区发展,一方面满足企业对绩效的追求,另一方面造福社会和民众,推动环境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

  但双碳却并非大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专利,无数中小企业和个人,同样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今天故事的两位主角,和她们的小而美“低碳”事业,便是这股风潮中,小小的注脚。

  2013年,雷雨霫毕业回国,从上海坐高铁回安徽老家。列车驶过平原,窗外秸秆焚烧,黑烟漫散。她隔着玻璃想,“怎么能把更多的废料处理利用至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

  雷雨霫在美国攻读硕士时,做的是象牙塔里的项目——研究某一类纳米颗粒里有多少种水,每种水含量是多少,然后想办法去测算它,写成论文去发表。

  她发现,材料科学的前沿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很多好的成果都留在了文献里,如何通过它们的整合与迭代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生活更美好,这才是我的兴趣点”。

  事实上,雷雨霫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梦想,就是把自己所学的材料专业,与自己喜欢的建筑设计结合起来,让人和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好。“2011年读研时查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发现当时大家讨论绿色建筑时更关注能耗,而非材料。”

  但这样的工作并不好找。她因为一个接近自己想做方向的工作回国,后来也做过企业创新咨询,也因为做过一个社会创新的公益项目而一度靠接口译的“零工”糊口。

  她有些自嘲地说,这次“”的创业,发生在2018年10月,在深圳她创立了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前者NANO是她的专业,后者ARCH是她的热情,中间的乘号,代表了两者之间无限的可能性。

  “对于市场,我们是很新的存在,因此一开始很难融资。”雷雨霫回忆说,公司是在零成本的情况下成立的,一开始雷雨霫就决定以咨询公司的形式运作,对接工厂与品牌公司,帮助后者设计一套可持续的材料开发及应用方案。“在市场有信息差但发展的细分方向还不明朗的时候,依靠人力做咨询,至少不会亏本。”

  她记得,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她总会去关掉不需要的灯;在一些公共场合,发现用久了的水龙头在漏水,会去努力够到水龙头、尽可能去拧紧一些。对环境和资源的珍惜,一直是她生活的立足点。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为科技馆制作多媒体展项的公司担任策划,“将科学原理转译为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故事或游戏”。

  几年下来,吴栩颖成了少儿科普的内行人,在业余时间,她参加了福州本地的公益观鸟会,还成为好几个本土新教育团队的志愿者。

  一切似乎都是瓜熟蒂落。“志愿者的工作已经不是业余时间做就可以满足的了,然后,就辞职了,就开始创业。”

  2015年,吴栩颖和另外五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右满舵教育。从最初的青少年户外徒步线路开始,“右满舵”还逐渐开发了帆船、木工等各个领域的户外教育产品。吴栩颖希望,让孩子们在与自然、科学的接触中,体会人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让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了解城市背后的运作,他们研发了“冒险城市”研学课程,带他们了解城市污水的循环、城市垃圾的处理。“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孩子们会去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

  在吴栩颖看来,“可持续发展”是这份事业的主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想做的事情,那就是人生活在地球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是更合理的、对自己对人类对地球都是双赢的?这是我终身会去做的一件事。”

  ▲吴栩颖团队带着孩子们测量草地、土地、水、木头、树冠在阳光和阴影下的温度,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原因。

  雷雨霫介绍,中国本土的可持续材料门类目前已覆盖了塑胶、木质、石质、纸质、面料、玻璃、金属等全品类,可持续材料及材料产品单品为上万种,一部分是他们与合作方联合研发的可持续新材料,一部分是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的可持续标准化材料。“它们对应了我们生活中与工业制造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材料。无论是家居硬装、软装还是服饰箱包等日用品,在国内可选择的可持续材料非常多元化。”

  而雷雨霫和小伙伴们,需要根据每一个客户、每一个案例的不同情况,包括不同的成本、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时间周期……来做出动态的平衡,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或材料组合,每个方案除了累积的知识和生产资源,也需要一点灵光乍现的创意。

  前段时间,NANOxARCH接到一个展览空间布展材料的需求,展期只有一晚。“按照传统方式,无论用不用可持续材料,它们的最终归宿都是作为垃圾焚烧填埋。”后来她与团队想到洗衣凝珠外面那层薄膜材质,可透明可有色可印刷、常温下可以快速地完全溶于水,寄回工厂后又可以重新提取出来膜状材料,相当于变相的以租代买,没有任何材料的损耗,与企业的诉求完美适配,也更环保。

  ▲在深圳南山工务署主导的“百校焕新”校园改造项目展览中,NANOxARCH推出基于校园改造及运营废料再造的可持续材料系列。

  每个案例的背后,都是客户不同的诉求。有时候,是为了让产品更好看,有时候,是为了降本增效,有时候,是为了社会责任,也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一个更创新的绿色故事。但无论哪种目的,都在一点点接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讨论材料时,并非单纯讨论材料本身,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的影响都至关重要。没有完美的可持续材料,但我们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一起慢慢迭代得更好,比如原料在生产过程里可以再减少一些石油衍生材料的耗用和边角料的产生,又或者,从设计角度增加废料的回收率。”随着业务的发展,雷雨霫对于“可持续”的认知也在不断地革新。

  他们推出了气候变化和气候适应相关的户外研学线路——冒险城市CityGo·极端天气防灾48小时,通过两天的课程,模拟和练习防灾所需的“信息获取能力”“物资储备能力”“自救互救能力”k8凯发,把气候变化和气候适应方面的知识,融入了青少年素质提升的视角当中,支持青少年真实了解自己身处的城市系统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场景、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栩颖的初心:支持青少年参与到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挑战中,激发青少年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发展内驱力和责任感。

  “当目前这批年轻的学生步入中年,他们或许是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最多的一代人。在未来的代价到来之前,我希望能尽我所能从可持续材料与设计的角度,给他们带来一些可能的启发。”每每与高校学生做课程交流时,“不知道我分享的内容会给他们埋下怎样的种子,但我相信未来的可持续变革力量会在这一代学生中间产生。

  比如“冒险城市”,作为一个聚焦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议题领域、追求认知深度的研学产品,在当地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不过,吴栩颖对此却感觉喜忧参半。“另一个现实情况是,市场也很小。市场如果有竞争有时候反而是好事,说明这个行业起来了,这个领域起来了。眼下的问题反而是,这个领域没起来,大家认知的那个蛋糕还没有建立起来。”

  事实上,不少让吴栩颖充满期待的课程,都遭到了市场的冷遇,成本难以覆盖,课程只好落空。吴栩颖与家长聊天,对方总是不解,“这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用呢?”她随后花了两年调整课程,发现比起概念,孩子们更热衷于具体的事物。新能源汽车、垃圾转运这类课程总是比塑料、农场相关的课程更为热门。

  ▲经过新能源汽车主题的课程探究后,学生记录的笔记。他们了解了燃油车和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碳排放区别,进一步探究电动车的电力来源,了解绿电的概念。

  说服市场是一场漫长的过程。三四年过去,相较经典项目,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招生状况仍旧不尽如人意。“(可持续发展)项目一般是公益组织在做,商业类项目做得很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代际正义。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要生存的、更长久的未来。”吴栩颖自知,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业之初,他们的客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的500强跨国公司;另一类则是有情怀的中小型创业公司。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尚未形成,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也承担着一部分教育市场的工作——“向客户解释可持续的定义、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与品牌形象、成本有关。”除了帮助企业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外,公司也提供从材料至产品再至空间及活动运营等一系列可持续整体解决方案。“一家创业公司想要活下来,市场有需求就要去想办法满足。”

  从认识材料到使用好材料,雷雨霫与团队还共同开发了中国可持续材料系统,其中涵盖100多家材料研发机构工厂,产出不同类型的材料。只要企业报出预算和设计需求,她们便可以制作出一整套方案。

  2020年,中国对全世界公布了双碳战略。雷雨霫注意到,企业方在意的事情也在变化,“他们关心案子能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双碳目标,甚至愿意为此提升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预算”。过去几年,雷雨霫明显感到,大家的可持续意识在提升,愈来愈多的企业不再对各式各样的材料感到稀奇,“但是从配方、工艺、审美、表面处理再到使用后回收的不同参数的排列组合,永远可以迸发出无限可能”。

  她做了一个比喻——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你开始丢石子,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涟漪。随后,很多人开始一起丢,而且丢的石头越来越大,就会形成浪潮。她希望自己是那个丢小石子的人,不断地丢,不要停下。

  创业五年,雷雨霫在此期间也会面对每个创业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忙碌的工作节奏之下,如何爱自己。

  比如,她会把好好睡觉、好好吃饭作为最重要的事,“看起来是非常老生常谈的话,但我一直做得不好。大脑状态真的会不一样”。从去年开始,每个周六都被她固定腾挪出来,不回复手机消息,放空自己,好好休息。或许适当地慢下来,本就是一种更加自然、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雷雨霫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环保者。她也会点外卖,偶尔购买塑料制品,只不过,“吃完的外卖我会将厨余处理掉,把盒子洗干净集中放进一个袋子内。越干净的塑料越会有人愿意去收,拾荒者收了也就说明(它们)有经济价值,可以进入垃圾回收的系统,循环利用”。

  在她看来,可持续生活的一大原则就是“买对”。比如,尽量不要冲动消费、尽量购买质量好的东西,让物品可以长效使用。“同时,在消费时可把‘可持续’作为一个评判点。比如,看产品是否拿到了跟可持续相关的认证,是否能证明有回收成分、使用后能否完全降解、是否有碳减排数据、有没有在产品上标记可能的回收方式等。”

  至今,她的衣服都尽量选二手,日常清洁用洗发皂代替洗发水,“因为后者运输过程里更费水”。团队聚餐若是碰上一次性碗筷时,她总会要求餐厅更换,久而久之,团队也习惯了这一就餐准则。

  创业八年,对吴栩颖而言像是一场探险。跨界的困难、失败袭来的恐惧、陈旧的枷锁等等,那些壳碎掉后,她逐渐长出了新的东西,“创业可以是我一辈子的生活方式”。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她们和她们小小的企业,正在各自的领域里茁壮生长,开枝散叶,用自己的努力,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也尝试着为这个世界,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令雷雨霫和吴栩颖欣慰的是,伴随着双碳政策的推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也有愈来愈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在一次论坛中,雷雨霫身穿用咖啡渣、废弃塑料瓶及废弃衣服做成的面料制作的裙子,戴着用小麦秸秆和废弃塑料所做的耳饰登台演讲。她谈了材料,谈了气候,也谈到了自己脑海中的未来。

搜索